請掃碼
江蘇省丹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
丹陽司徒香草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
地址:江蘇丹陽市司徒鎮人民政府內
電話:0511-86209608
江蘇省丹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位于丹陽市西部,根據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標準》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和司徒鎮人民政府聯合規劃設計。2009年10月創建,2011年5月被命名為省級農業產業園區。2015年園區建設情況測評被評為省級優秀產業園區。2017年10月,成功創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。
園區目前發展特色:
一是堅持規劃先行。園區聘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,制定了符合我市經濟社會與農業發展的園區建設規劃,確定了以糧食為主導,經濟林果為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。園區總面積17.2萬畝,其中耕地面積9.4萬畝,涉及丹陽市司徒、延陵、珥陵等三個鄉鎮,形成核心區、示范區、輻射區三級功能層次結構。核心區總面積6.2萬畝,位于司徒鎮(6萬畝)和珥陵鎮(0.2萬畝)。示范區總面積11萬畝。輻射區為丹陽市除核心區、示范區以外的11個鎮區范圍。園區整體空間布局為“一心、三園、一帶、兩區”。
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創優。園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4%。園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家,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1家,年研發投入2000多萬元。園區與日本、澳大利亞、荷蘭、德國等8個國家的10余個科研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,成功實施引智項目13個。 園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合作,建設國家長江中下游農業綜合實驗站;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成立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丹陽試驗站;以康樂農牧為依托,建成國家生豬標準化示范場;與美國奧斯汀州立大學、江蘇省農科院、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、南京農業大學、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,建立珍稀苗木展示基地。依托省農科院在技術、品種、人才等方面的優勢,開展桃樹避雨栽培、蔬果新品種新技術攻關等。結合示范園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,大力推廣設施蔬菜溫控栽培、水產蔬菜花卉的物聯網和監控、藍莓土壤改良、草莓高架栽培和水蜜桃套袋保鮮技術、葡萄避雨設施、茶園防霜、水稻測土配方、發酵床養殖等實用新技術25項。
三是堅持富民強農。園區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根本宗旨,依托園區良好的產業基礎,著力培養農業龍頭企業,園區已吸引各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家,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96家、家庭農場43家。培育全國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1家,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、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、鎮江市農業龍頭企業11家。園區入社農戶占比90%,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6%。實行品牌戰略,提高農產品效益。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農產品10個,有機認證的農產品9個。代表產品有:丹星牌系列面粉、丹玉牌香醋、鑫品牌茶葉、杏虎村水蜜桃等。2018年園區種植、養殖業全年產值6.28億元,農產品加工業全年產值17億元,帶動園區及周邊農戶6.2萬戶。核心區農民人均增收4000元。
四是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。園區堅持生態第一,全面實施綠色標準,大力推廣稻鴨共作生態種養、測土配方施肥、物理殺蟲、秸稈還田等技術的推廣應用,實現畜禽糞污增值利用模式、種養加產業鏈延伸模式、立體種養復合循環模式、農田流失養分利用模式等新技術、新模式,推動6.6萬畝綠色優質水稻基地建設。通過規范養殖糞污和生活污水排放,農藥、化肥施用量零增加,從源頭上減輕農業面源污染,并通過農田流失氮磷生態攔截工程和以農田防護林、生態隔離帶為主的農田生產保護工程的實施,凈化項目區水體和空氣,有效改善示范園農業生產和生活環境。綠色防控面積占比達55%,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98%。
園區建設下一步打算:
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工作。通過產業鏈延伸,促進上下游資源整合,以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引領,帶動優質糧食基地生產。采用糧牧循環模式、物聯網+模式,開展2000余畝糧牧循環基地二期建設,有效消納養殖廢棄物,糞污還田率96%以上。依托示范園生態環境優勢和產業特色,大力發展休閑農業,逐步打造果林花苑創意休閑板塊、濱湖生態康養度假板塊、豐水林田農業科普板塊、曲阿名茶文化游賞板塊,重點突出3700畝有機茶業、4000畝生態經濟林果特色產業。
二是加強品牌建設。提升園區對外形象,進行園區形象ID和品牌LOGO設計,加強多渠道的宣傳與推介,為園區品牌創建提供有效服務,營造品牌培育、發展與保護的良好環境。策劃實施杏虎“桃花節”,以農業節慶活動為引擎,通過注入文化內核,打造節慶吸引力,實現杏虎村1500余畝水蜜桃增值增收。通過挖掘資源優勢、推進技術創新、提升品牌意識、加強品牌認證等手段,加強線上線下宣傳,打造出一批富有丹陽特色、市場知名度高和競爭力強的,如杏虎村藍莓、獼猴桃等農業品牌,對品牌建設實施獎補政策。力爭農產品品牌化率92%,三品認證比例65%。
三是提升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。全面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園區生產管理過程中的應用,通過即將建成的集成物聯網技術、可追溯平臺、智慧辦公、農業大數據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信息平臺的應用,實現農業生產、經營、管理、服務的信息化,提升服務能力。在屯甸村新建300平米農產品銷售展示廳,搭建電商服務平臺,支持企業、合作社依托“一村一品”優勢,創新線下體驗、線上銷售模式,把特色農產品“引流上線”,開展農產品網上銷售、訂單農業等業務?;ヂ摼W+農業覆蓋率達到60%。
四是加大產學研合作和研發力度。密切聯系中國農科院、省農科院、南農等科研院所,加快推進長江中下游農業綜合實驗站建設,探索科技成果熟化應用有效機制。依托科研院所,開展“三新”引進與示范,形成園區農業技術引擎。園區引進桃樹霞輝5號、秋桃、翠玉梨等新品種10余個300余畝,推廣果樹避雨大棚40余畝,建設20畝新品種花卉示范基地;建設熱帶水果種植示范基地50余畝;推廣水肥一體化模式、稻田綠色綜合種養、昆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利用等新模式;建設糧油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500畝、水稻集中育秧點3處300畝,實現水稻統一育秧,統一栽插,推進糧食全程機械化作業,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97.3%,實現糧食生產提質增效。
五是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。繼續加大扶持力度,發展適度規模經營,搭建創業見習、創客服務平臺,擴大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規模。大力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和植保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,實現專業化統防統治,力爭新增省級以上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家。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,引導有文化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農村致富帶頭人,發揮農民主人翁優勢,提高經營性收入。力爭農民參加合作社比例90%,新增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比重86%。圍繞主導特色產業,引入工商資本,提高農業資源使用率和勞動生產率。通過網絡、展會、上門等途經積極開展多種形式招商活動,細心論證,全程服務,確保招引一個、建成一個、達效一個。
2019-2020的3年,園區將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這一主線,提高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一任務,聯農帶農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一重點,凝聚發展合力,聚集先進要素,扎實穩步推進,砥礪奮進創新,為示范推廣農業科技,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開辟新途徑,為培養新型農民,提高農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,為創新體制機制,促進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搭建新平臺,為拓展農業功能,促進農業增效開辟新途徑。打造先進要素高效集聚、功能健全、產業鏈完整、設施裝備先進、生產方式綠色、經濟效益顯著、與農民利益緊密連接、輻射帶動力強勁,高水準的農業旅游觀光休閑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。